怎麼用故事與人物讓孩子對古文產生興趣?
- 最近更新時間:2025-11-07
- 分類:國學與古文
目錄
故事與人物提供感情橋樑與理解窗口
對多數孩子來說,文言文最大的障礙是「抽離感」——那是發生在很久以前、離我很遠的事情。但如果我們從故事與人物出發,孩子就能找到感情的切入點。比如:為什麼杜子春願意忍耐一切卻在最後一刻說出話?為什麼李白一生狂放卻又渴望被理解?當這些人不再只是名字,而是有情緒、有困境、有選擇的角色,孩子自然就願意走進文字世界。
透過角色選擇,深化閱讀參與
我們不只讓孩子讀故事,更讓他們「進入故事」。課堂中會不斷邀請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是你,會怎麼做?」「這個角色的決定合理嗎?有其他可能嗎?」這些問題,不是為了正確答案,而是為了讓孩子真正參與到文本中,從故事觀察到人性,也在反思中形塑自己的價值觀。
戲劇化處理讓古文與現代產生連結
在鹿角森林,老師們會透過講故事、情境模擬、角色討論等方式,讓古文「活」起來。像是在講《南柯太守傳》時,我們會問孩子:「如果夢裡的一切都是真實過,那醒來後你還是原來的你嗎?」——這種將文本與現代生活經驗連結的方式,能讓古文不再是書上的艱澀符號,而是進入孩子思想的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