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建立孩子的「思考的深度」應該怎麼做?

有些孩子,功課沒什麼問題,寫作也能照著架構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甚至老師也說他「語文能力不錯」。

但作為家長,你仍然隱約感覺到:

  • 他好像只是會寫,但還沒真正在思考
  • 他能組織內容,但語言裡好像還沒有自己的觀點
  • 面對社會議題,他常說不清楚自己怎麼想,只會說老師怎麼說

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會遇到這種狀況

缺乏「往下想一層」的機會

我們明白,之所以有這樣的疑慮,背後的成因通常是:

  1. 「創意寫作課」多是老師在發揮創意,讓孩子在課堂上可以完成作業,但沒有看過的題目,仍然沒有想法、不會寫。
  2. 許多孩子不是表現不好,而是缺乏「往下想一層」的機會與語言工具。而這正是我們最希望提供的——幫助孩子從寫得出 → 說得清 → 想得深的語文能力養成系統。

這個問題造成的困擾

孩子可能成為一個能「達到標準」,卻說不出自己的學生

對孩子的影響

  • 長期依賴「參考答案」思維,面對開放問題沒有信心、不知道該怎麼想
  • 表達能力不扎實,未來無法清晰地傳達立場或影響他人

常見 Q&A

  • 會寫作文,不代表能思考、能判斷。
  • 我們不再教「套公式寫作文」,而是幫助孩子從社會議題、文學文本中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語言邏輯。真正的語文素養,是能夠說出觀點、擁有思辨能力與清晰語言的人。

熱門推薦:經典案例分析

看看我們如何有效帶領孩子建立閱讀習慣、引起閱讀與寫作的興趣,陪伴孩子找到表達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