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日誌07:關於思辨的讀寫課

目錄

多元主題的寒假實驗課

寒假的課程總算結束了!對鹿角森林來說,這次的寒假有很指標性的意義,這是我們首次開放多元的課程提供家長與孩子們選擇,其中包含了國學素養課,由淺至深分別有:唐詩、世說新語、國學常識;另外,閱讀寫作課也以「思辨寫作」為方向,首度以「兩堂為一單位」來設計,並以「死刑存廢」作為主題,設計了入門讀寫課程;以「瘟疫治理」為主題,設計了進階讀寫課程。

打破學習舒適圈,感受真實震撼

寒假課程一開始,許多新生對我們讀寫課主題的反饋便是:「這個主題不會太難嗎?」、「我覺得我的小孩沒辦法接受這樣的主題」,一開始在課堂上,也的確有些年紀較小的孩子,因為太投入於劇情中而感到害怕,注意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們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積極與孩子們溝通:為什麼鹿角森林要推出這樣的課程呢?並不是為了嚇唬孩子,也不是為了要強迫讓孩子超前對議題做思辨,我們是想透過這樣的課程,不只帶著孩子們走出日常生活的「麻木」,更想提出一種對於「閱讀─思辨─寫作」課程的新主張。

事實上,在老師跟孩子們溝通後,多數孩子都認為是課程中的「真實面」使他們受到了震撼,但在仔細思考與討論後,他們也能漸漸放下心中的恐懼,熱情地投入於課程中。甚至很令我們感動的是,有孩子在受到了課程的啟發後,主動去查詢與法律、疫情相關的知識,不只在課程中與老師熱切討論,更能運用於自己的寫作當中;即使對主題感到懵懂,也有許多孩子願意帶著老師上課的提問回家與父母討論,並以這份訪問為基礎,寫下自己的作文……。這些在在都證明了這些議題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更甚者,它們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面對文本中潛在的暴力行為

三四年級的孩子,喜愛讀《三國演義》的不少,更有許多人是柯南、福爾摩斯的支持者,即使都沒有接觸過類似的題材,近年來廣受歡迎的鬼滅之刃,甚至是被視為適合闔家觀賞的寶可夢……,這些孩子們最喜歡的文本素材,其實涵蓋了大量的「攻擊」、「殺伐」與「死亡」,但在作者的包裝下,我們常常看到的是這些暴力背後所代表的「力量」,我們看到的是戰爭中的「義勇與真實」、是面對凶殺案的「機智與聰穎」、是聯盟中的「友情與信賴」……,但這些概念背後那些一次次倒下的身影,卻似乎淪為成全這些美好主角光環的配角。於是乎,這年紀的孩子最喜歡把「殺」、「打」、「死」掛在嘴邊,這其實根本不是新聞,這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的內容。

除此之外,多數的孩子都會承繼身旁大人對某類議題的批判,我們不只一次在課堂上,聽到孩子大聲評論兩岸政治、以敏感的字眼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面對新聞上的受刑人,許多孩子也會以十分激烈的字眼展開批評。這時候,無論老師如何引導,孩子都會投身在那種熱烈的情緒當中,有些家長可能認為,這不是特別早熟的孩子才有的現象嗎?但實際上,無論是私立或公立學校,在三四年級,孩子急速成長,同一班的孩子,心智年齡都有著巨幅的差異。加上3C產品的普及,這種思考上的「早熟」已經不是新聞,更往往是「常態」。有些孩子們會覺得自己能夠「批判」,已經是個成熟的大人,得知了同齡孩子不知道的訊息,甚至會因為說出這些觀點而受到大人讚賞的眼光;但在此同時,第一次得知相關訊息的孩子卻會在第一時間受到同儕影響,卻不見得有大人可以陪他討論、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提倡「思辨教育」的老師到底可以怎麼做呢?

建立法學與觀點的橋樑

鹿角森林思考了很久,最後決定把一些議題有意識地往前調整。以「死刑存廢」為例,在課程中,我們實際上是在進行「法律常識的科普教學」,我們從身體刑的濫觴一路走到生命刑是否被允許,並以日本《十三級階梯》作為例子,去探討「量刑標準」如何影響「裁決」,「裁決」又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我們不只停在這裡,更進一步去思考「生命刑裁決」的各種面向,包含受刑人、受害者家屬、被告方的辯護律師、死刑執行者……,在閱讀完各方立場後,輔以「教育理論」、「應報理論」、「預防理論」等法學觀點,協助孩子們收攏立場,讓他們有足夠素材可以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然,為了讓孩子容易理解,也要適當保護孩子的心靈,我們也將教材進行充分的調整,在篩選文本、剪裁教學內容時,我們費了許多功夫,讓孩子閱讀的素材能有足夠的時間被消化、理解,也不至過於露骨使孩子驚恐而厭斥。

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一起腦力激盪,思考每一個案例的判刑考量是否合理,孩子也會主動提出「生命刑的不合理之處」,例如就有許多孩子在聽完法理的討論後,便舉手詢問:「老師,如果我們認為殺人是不合理的行為,那為什麼國家還要帶頭來殺人呢?這不是鼓勵以暴制暴嗎?」在此同時,另一名同學也舉手反駁:「但我覺得,國家跟個人應該是不同等級的事情,國家應該要為大家做事。(老師問:你認為國家應該要能代表全體國民的意志嗎?)對,它比人民還要高,所以不能把它當成是殺人的人,而是代表所有人的國家。」在後續投票中,這位孩子雖然沒拉到幾張票,但是他十分清楚地拆解出刑罰的意義,並在網路上查詢許多法條,來補充自己的討論。下課前,他把自己的名字更改為「未來的律師」,我想,這個孩子的思考不會只停留在這堂課程,但這本書的確帶給他深入的啟發,而這就是鹿角森林的讀寫課,真正想帶著大家前進的方向。

閱讀─寫作─思辨的三重挑戰

於是,鹿角森林真正想提出的問題是:當我們在談「閱讀─寫作─思辨」時,到底是在說什麼呢?

對我們而言,所謂的「閱讀訓練」,應該包含「閱讀技巧」的訓練,要能「歸納」、「整理」、「詮釋」,並能閱讀出「言下之意」與「象徵意義」,而這些其實都是閱讀教育中最難操作的項目。

我們自己是從傳統國文教學的現場走出來的,深切知道「閱讀教學」的困難,尤其是團班教學:你既沒辦法控制孩子們閱讀的速度、也往往沒有時間能好好跟孩子討論「為什麼這裡是關鍵字、這裡不是」?每班孩子程度不一,你怎麼帶著「理科腦」的孩子去認識「象徵意義」跟「言下之意」,這都是教學現場會面臨的難題。

因此,鹿角森林在帶領閱讀的課程中,設計了多元化的閱讀題目,並非常詳細地帶著孩子從「劃記重點」做起,一步一步帶孩子區分「句子的意義」,去判斷「主詞」,並從各種閱讀方法中,找出「表達言下之意與象徵意義的證據」,但又不能讓孩子失去對閱讀的興趣,對我們而言,光「閱讀」的設計就是一大挑戰。

「寫作」更不用說,除了長文寫作外,在教改後,孩子從小學便開始面對素養導向的簡答題型,我們希望做到的,不是只讓孩子累積實戰經驗、拚命寫作文,而是建立孩子「寫作的邏輯」。從三四年級「引起表達慾望、激發寫作興趣」,到五六年級「掌握寫作結構、運用適當修辭」,我們渴望建立一套有系統的寫作工具箱,讓孩子知道「面對什麼樣的題目」時,可以操作「什麼樣的工具」,並對自己的寫作成果有所把握與信心。

最後「思辨」教學,我們不想鼓吹「批判性思考」,因為只有「批判」是無用的,我們看到太多孩子因為過於熱衷於「批判」,反而失去了表達與思考的完整性;而「獨立思考」又太過抽象,什麼才叫「獨立」?想出跟別人不一樣的觀點,就叫獨立嗎?(當然這裡還牽涉到另一個問題:真的有跟別人不一樣的觀點嗎?還是只要在大人眼光中,這樣的回答「很特別」、「不像一般孩子」,就能算是「獨立」呢?)

我們想做的,是讓孩子掌握「判斷的基準」,在面對死刑時,我們不想直接跳入「死刑犯人權」這麼廣泛而抽象的詞彙來做討論,我們先透過「小說」來進行「同理」,並提供「法律上的量刑標準」與「法理學依據」作為工具,讓孩子練習用這些「證據」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思考」應該是有所依憑的,之所以讓「閱讀」、「寫作」與「思辨」教學並行,正是為了讓這三者交互影響、相互補充。如果不給予孩子足夠量的證據,課堂中過於生硬的討論,會成為孩子的鬥智場,紙上談兵,卻難以深入找出論述內涵,甚至會習慣於空口說白話的表達方式,我們認為這都是不好的結果。我們真正渴望的是,把工具交付於孩子的手中,讓他們透過這些素材來拼湊出自己心中模糊的概念,最後再搭建出屬於自己的橋樑。這個橋樑可能一開始歪歪扭扭,但會越來越具體、清楚而堅固,這是我們最想做的事。

課程的播種與延伸效應

當然,說了這麼多,可能會有家長說:短短2天,總共4小時的課程,真的能做到這麼多的事情嗎?寒假結束後,我們做了一個總檢討,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在課程中,鹿角森林做到了!在鹿角森林的讀寫課中,接近每15分鐘,就會有一個新的素材與挑戰,讓孩子去操作、思考與表達,這些挑戰都對應一種能力與邏輯的培養。不過,孩子不可能因為4小時的課程就有截然不同的改變,原本只能寫出100字的孩子,鮮有可能因為上了4小時的課就突然文思泉湧,馬上寫出2000字的動人文章而毫不冗贅。他們可能也不見得能馬上把課堂上的討論完整應用於文章裡,不善修辭的孩子,也很難一邊思考,一邊將文字修飾得優美細緻……,這些都很正常。

但孩子持續在思考著,在學習著,這是最重要的事。

鹿角森林的理想與堅持

其實在推出課程前,我們都想過很多次,是不是要推出一些比較「友善」的課程,最輕鬆的,當然是直接推出「武俠系列」、「奇幻輕小說系列」的作品,這類型的文本最能引起孩子共鳴,上起課來也更為有趣。我們當然也有足夠的把握,知道這樣的課程該如何設計,讓孩子上完課後會對家長說「我們還想繼續上」。雖然我們自己本身也很喜歡這類型的書籍,之後也不排斥規劃相近的書單,但若單只為了吸引孩子而設計課程,這好像不是我們心中,鹿角森林應該要有的模樣。

我們希望能提出一種國文學習的新方法,希望能「建立語文學習的邏輯」,也希望能平實地見證孩子們的成長。我們希望鹿角森林讀寫課能成功「除魅」,不花俏、不賣弄,也不想以教學理論為背景,去建構一種新教改的希望。我們認為,「閱讀─寫作─思辨」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技能,我們嘗試系統化這三項技能的學習邏輯,並盡可能以多元的文本素材帶領思考,希望能讓知識的內核帶領孩子成長,務實而深遠,這是我們最想做到的事。

有機會,真的很想好好把我們對於「閱讀─寫作─思辨」的理念好好記錄下來,與各位鹿角森林的家長、孩子細細討論、分享,我們誠摯地希望孩子能踏實地成長,在國小階段建立對語文的興趣與信心,在未來緊湊的升學道路上,才能有足夠的餘裕面對迎面而來的挑戰。這是鹿角森林,是我們教學的基地,希望知識曾帶給我們的感動,也能給予孩子新的視野與想像,這便是我們最渴望達成的目標了。

熱門內容

No data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