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課初衷:史記會不會太難?
去年我們開始史記課程的時候,最常收到的提問就是:「這對孩子來說不會太難嗎?」確實,如果單純以學校教育的角度去看,孩子要到八年級才會接觸到史記的選文〈張釋之執法〉,之後就要到高中才會接觸到另一篇選文〈鴻門宴〉。讓國小四年級的孩子讀史記,會不會太艱澀了呢?經過了一學期的課程,我依然可以很堅定的說:「不會。」史記是鹿角森林的第一個學期間的正式課程,在這個系列的課程裡,透過各個人物的故事,我們討論了各式各樣的生命抉擇,比如治亂世是否必須用重典?血統真的會影響能力嗎?法律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麼?復仇真的有意義嗎?又或者,當千夫所指,萬人唾棄,我們應該奮勇向前,欣賞自己的獨特,還是隨波逐流,和光同塵?
真實觀點:孩子的眼光與回應
在我們討論孟嘗君是否是個好的領導者的時候,有個孩子憤慨地寫下:「孟嘗君養門客的錢都是國家的稅收,當他的門客要魚有魚,要車有車,要養老母可以養老母的時候,有多少可憐的百姓度日如年,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面對秦始皇的嚴刑峻法,有的孩子寫下:「法律應該要讓人有改過自新的機會,而嚴刑峻法只會讓大家害怕,卻不是真的想遵守,更不能讓人有所反省。」但也有孩子說:「我認為要使一個混亂的國家走向康莊大道最快的方法就是利用人民的恐懼來操控人民」。課程中我們也經歷過很多次有趣的討論,我始終相信,讀史的目的在於磨練眼光,這些問題其實並沒有真的離孩子那麼遙遠,他們當然不會像站在烏江邊的項羽猶豫要忍辱負重還是慷慨赴義,卻必然在面對挫敗時也需要選擇逃避或者迎難而上。屈原對國家的熱愛與憤怒或許不容易理解,但是他們也可能經歷過自己成為少數的時刻,該委屈自己的心意,配合大家,還是特立獨行的堅持自我。歷史,是磨練眼光最好的工具,隔著一層一層時間的簾幕,我們一起看見每個古人生命中的關鍵場景,對他們來說,所有抉擇時刻都稍縱即逝,錯過就不能重來,但我們卻可以舒舒服服坐著,反覆思量再決定。
延伸與回響:這些提問會回到生活裡
這些決定,現在或許都只能得到暫時性的答案,但它們會再出現的,在孩子的生命場景裡,這些提問終究會以不同的樣貌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人文學科真正的內核,終究是那個面對生命、宇宙以及萬事萬物的終極提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這個意義,恐怕也只能是後設的,只能透過無數的經歷與抉擇之後慢慢成形。在所有必須付出代價的探索中,閱讀是成本最低的,而閱讀史書,更是其中效率最高的選擇。很開心和大家一起完成史記課程,我們一起認識了十三位各具特色的古人,希望大家能和他們維持著朋友關係,不要太快遺忘了我們一起歡笑、一起爭辯的那些時刻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