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寄出後的深夜對話
終於把寒假課程的講義都寄出去了。
去年的一個深夜,在結束所有講義的編輯工作之後,雪莉老師感慨的對我說:「我覺得,我們根本就是在重編國文課本啊!」
對的,我們就是在重編國文課本。
割裂的知識系統:國文教育的困境
現代的學校教育基本上都採用螺旋式的教法,也就是把一個知識概切割成若干個階段,然後一層一層逐步推進,這件事情在數學上是最明顯的,如果把小學的數學課本全部打開,你會發現,一二年級的單元基本上就是單位與四則運算的各種變化,而從三年級開始,幾乎就是分數與小數、圓、立體圖形這些概念的不停重複。而這件事情在國文學科上,就變得更奇妙了。因為國文科並不是以「知識概念」來劃分課次,而是以「文本」為核心的,但是在國文學科中所包含的國學常識、修辭法其實也就是那一些,卻被迫要被割裂到每課課文中,所以你可能會在第二課學了譬喻法中的明喻,在第五課學了暗喻,到了下一冊的第八課和第十課你才知道譬喻裡還有借喻與略喻,這樣的教學計劃本來是希望孩子每次只要學會其中一角,一步一步建構起整體的知識概念,但其結果常常讓孩子見樹而不見林,反而讓整體的知識概念變得非常零碎而混亂。
必要之惡與理想階梯
當然,我並不是想要批評學校的教育體系,實際上我認同螺旋式的教學是非常好的教學方式,但他的優勢在於「逐步」邁進,也就是如果他踏上了第一階,就應該試著踏上第二階。可是在學校教育中,所有人的「步伐」必然不可能統一,所以為了確保「所有人」都能跟上,這個螺旋必然要轉得慢一些。但這樣的緩慢,很容易磨去了那些知識概念中閃閃發光的部分,讓它顯得枯燥而黯淡。
這一點對學校教育來說,實在是必要之惡,但也正因如此,鹿角森林才有存在的價值。我們總是說自己的「偏向」體制外的課程,卻始終不願意和「體制」劃清界線,就是因為我們認同這些知識概念的核心,但我們必須打破這些迂迴的螺旋,重新建立一個更符合我們理想的階梯,當然不可能是完美的,但至少是我們所相信的,我們所熱愛的。也是因為這樣,鹿角森林的國學課,從來都只是「建議」四年級以上,卻不「限制」,在上個學期課程裡,也確實有些二三年級的學生參與其中,而他們面對五六年級的哥哥姊姊,也是真的毫不遜色。
讓語文回到日常與生命
在這次的寒假課程中,國學常識、世說新語在現有的教育體制裡都是國中的學習內容,但實際上國學常識涉及的知識概念,實際本來就是在生活中一點一點建構起來的,只是經過漫長歲月的積澱,讓我們行而不著、習而不察。而世說新語中所揭露的魏晉風流,更是讓歷代文人津津樂道,具備著值得人反覆推敲的生命態度。所以在寒假的這兩門課程裡,我們想和孩子分享的,並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而是希望讓孩子體會到語文的趣味,以及在那最精彩的時代裡,百花齊放的生命態度。
在寄出所有講義後,鹿角森林還有許多行政庶務需要趕工,在此向所有鹿角森林的夥伴們獻上遲來的新年祝福,新的一年,我們很期待和孩子一起上課、一起成長、一起見證文學中的溫暖與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