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日誌03:思辨

目錄

從冒險到思辨,走入內在探索

秋季班第二期閱讀寫作課開跑了!有別於上一期的冒險故事,我們這次要從繽紛的外部世界走回內在探索。今天的課程中,我們深入閱讀了《記憶傳承人》這部作品,並帶孩子們思索「什麼才是更好的社會」。本週孩子們都盡己所能地思考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許多想法都令老師們感到驚喜,不禁想起當初決定設立閱讀寫作課程的初衷:

一場關燈事件帶來的震撼

還記得,大約在一年多前,雪莉老師在實體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講了一個帶有懸疑色彩的故事。在課堂上,許多孩子為了想對故事情境更感同身受,開始有人帶頭說「想要關燈上課」。就在這時候,一位高敏感的孩子站了起來,對其他起鬨的孩子說:「可不可以不要關燈呢?關燈會讓我很不安。」

這時候,這群孩子是如何回應這個狀況呢?

沉默了片刻之後,其中一位孩子下意識地回應他:「少數服從多數,這裡只有你不想關燈,你應該聽我們的。」

這個事件造成雪莉老師很大的衝擊,也是孩子這個無心的反應,才讓我們發現,原來大人的一句教條,竟然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少數服從多數」是我們奉行已久的民主法則,對大人而言,我們都很能理解「少數」仍需要被尊重、保護。但孩子的心是黑白分明的,尤其對中年級的孩子而言,「服從」是他們最能理解的概念,而接應在「少數服從多數」後面的那句「尊重」卻非常抽象,慢慢地,它開始分化成一種多數暴力,「少數應該無條件接受多數的意見」,「多數的意見才是真正的意見」。

當然,在造成傷害之前,雪莉老師便認真地對孩子們講解法則背後的概念,孩子們似懂非懂,但最後基於對同學情況的體諒,他們選擇放棄了「關燈」。但也是從這一刻開始,「思辨」的種子悄悄落進了雪莉老師的心裡,她開始思考:作為教師的我們,是不是該嘗試去打破些什麼?那些伴隨著緊湊的生活步調而變得零碎、難以理解的品格教育,那些我們口中高喊的「同理心」,真的有隨著課本和考試,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嗎?如果沒有,我們該如何找回生活的準則呢?

是從這一刻開始,我們正式決定要開設思辨寫作課程,即使這樣的課程並不容易被看見、被理解、被喜愛,但它很重要。

語言與思辨的三重轉換力  

我們最常掛在嘴邊的「閱讀─思辨─寫作」其實牽涉到三種轉換能力,一是「從視覺印象轉為知識」的閱讀能力、二是「從知識轉為觀點」的思辨能力、三才是「從觀點轉為表達」的寫作能力,其實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光要閱讀、思辨就很費力了,更何況還須要讓孩子表達,將他們的觀點留下來,這都是需要耗費大量心神的工作。而恰逢新課綱上路,讓過去被邊緣化的閱讀能力重新站上教育界關注的舞台,所有老師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努力要將自己過去累積的教學心得傳授給孩子們。

對我們而言,「閱讀─思辨─寫作」三種技能是不可能速成的,必須長期累積,才能有大幅的進步。那麼,這些技能到底該如何教學呢?在鹿角森林的寒假班,我們提出了新的思辨寫作方案:

一、 透過閱讀小說,培養同理心:如果單單依靠單篇短文閱讀,孩子們往往很難系統性地掌握知識,即使理解了閱讀技巧,也很難對文字產生共鳴。而小說正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媒介,透過虛構故事,作為客觀第三者的我們,很容易沒有心防地投入文字所建構的世界裡,對於角色的心情產生共鳴。這是我們最強調的「同理心」──思辨不只是「批判性思考」、更不是「為反對而反對」,而是要從理解彼此開始,才有可能建立「思想」,產生「觀點」,這是我們最強調的部分。

二、 短文閱讀與資料統整,建立系統性認識:然而,單只閱讀小說,很容易讓孩子沉溺於「聽故事」的感受中,忘記原先「培養閱讀習慣」、「建立閱讀方法」的目的,為了找回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我們不會只停留在小說與故事閱讀,更會從小說出發,找出與小說相關的議題討論與新聞報導,讓孩子們除了同理小說人物外,更能延伸到對時事的理解,一邊閱讀相關報導,一邊引導孩子們統整零散資訊、形成自我觀點的能力,這其中包含許多能力的培養,例如「因果關係的建立」、「邏輯推理」,都是在這個階段可以建立的部分。

三、 整理句式,開始寫作與表達:最後,讓孩子們在課程中分享自己的觀點,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在此,老師需要幫助孩子整理字句,協助他們應用正確的連接詞與句式,協助他們將發散的話與整合成得以被書寫的「內容」。

透過這三階段的訓練過程,我們希望能多方面地訓練孩子們不同面向的語文能力,讓孩子們在面對長文閱讀、非選題時,能更清楚自己該如何表達,該如何陳述。

小說與時事並進,讓思辨有感而真實  

之所以在寒假選擇了《十三級階梯》與「死刑存廢」議題作為中年級課程,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剛好在理解「公平」的階段,我們都很常遇到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容易跟兄弟姊妹吵架、特別容易計較事情的對錯,也很容易把大人說過的話記在心裡,將之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另一方面,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很容易把「殺」這個字掛在嘴邊,特別喜歡高刺激性的動漫、遊戲,也很喜歡模仿遊戲與動漫的畫面,該如何在這個階段,帶著孩子們認識「人的本質」,對我們而言,是最重要的任務。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將我們的觀點強壓在孩子身上,因此無論孩子贊同死刑存廢與否,都不會影響我們的教學過程。我們真正在乎的是:孩子們看到了嗎?孩子們看到了在那些我們認為「該死的」背後,那個「人」的存在嗎?我們理解了每一個所謂的「公平」背後可能隱含的「不公平」嗎?到底什麼是絕對的正義呢?這是我們最想與孩子一起探問的問題。

另外,針對高年級孩子,我們選擇了《瘟疫》這本書,恰逢近年來疫情發酵,改變了世界上人與人的相處模式,也讓我們開始審視過去的人際互動習慣,這當然也是這個年代孩子們共享的重要議題。然而,「疫情」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大的效果?真的有所謂的「完美防疫」嗎?在歷史上,遇到疫情時,人們又會如何操作?我們超越歷史了嗎?從《瘟疫》這本書,我們想去探討制度背後的「人性」,我們害怕什麼?在乎什麼?能夠放棄什麼?我們希望能為孩子戴上一副歷史的眼鏡,讓他們重新理解制度背後不同的可能性,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從過錯中反省,難道不是人類最重要的能力嗎?

不是速成,而是練習獨立思考

這也是我們設計教案的初衷,希望孩子在面對具衝擊力的事件時,能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所謂的「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我想,這並不是鼓勵孩子無條件地反對大人所說的話,而是藉由更多的資料整理、歸納,讓孩子知道該如何透過文字去思考──原來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種觀點,原來還有這麼多思想的可能性──這才是思辨寫作課,最初開設的目標。

如果您也認同鹿角森林的授課理念,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在寒假,與我們一同共享愉快精彩的思辨時光,我們希望能透過短短兩堂的課程,帶您認識我們的信念與教學心法,相信您不會失望的。

熱門內容

No data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