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孩子的閱讀量,就能提升寫作能力嗎?
- 最近更新時間:2025-11-07
- 分類:學習方法
目錄
確認孩子閱讀的方向
很多家長都會好奇:「我的孩子很愛閱讀,為什麼總是表達不出來呢?」孩子喜歡閱讀固然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是,你真的知道孩子讀了什麼嗎?「閱讀」實際上分成了許多種層次:一、了解書本上的文字意義;二、能夠收束、整理故事梗概,了解文本的大意;三、能從大意中推理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並對此產生個人想法;四、深入了解作者文字書寫的表達風格,能欣賞並內化成自己的表達方式。許多孩子喜歡「閱讀」,卻往往停留在一到二的層次,甚至很難「有邏輯」的整理出故事梗概,這樣的「閱讀」雖然也有助於孩子認識世界,但要讓孩子藉由閱讀產生完整的表達能力,實際上還是有距離。因此,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在孩子閱讀完文本後,陪伴孩子討論文本的內容,並協助孩子整理、內化文章的資訊,讓孩子具有「統整故事」的能力,這才具備閱讀的「基本功能」。
從「閱讀」延伸「思辨」
當孩子已經可以「準確的整理出書籍內容」後,我們要做的素養練習,其實就是帶著孩子「延伸思辨」。一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小說,通常會具有比較明確的思辨主題,我們可以先觀察孩子是否已經針對這項主題展開思考,再來決定與孩子討論的方向。假設孩子在閱讀的層次上,停留在「覺得有興趣,但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有趣之處」,我們可以協助孩子「對文本提出問題」。例如:「為什麼這個角色會這樣做?他在想什麼?」「為什麼劇情會這樣安排,你覺得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透過提問,讓孩子可以真正進入文字去理解作者的表達脈絡,這都會讓孩子增加對於文字的敏感度,並真正從「閱讀」走向「思考」與「表達」。
練習口語—書面語的轉換過程
當孩子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說出口」之後,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把想法表達出來。當然,在引導孩子書寫時,盡量讓孩子維持寫作的結構,有邏輯、有條理地把想法記錄下來,這都有助於培養孩子對文字的審美能力,不會流於空泛的書寫。另外,在閱讀文學性較強的書籍時,也可以引導孩子注意作者如何處理文章的細節,陪伴孩子練習「模仿作者的寫作方式」,增加孩子寫作的素材,這都有助於讓孩子的表達更加完整、流暢,並慢慢建立出自己的風格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