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建立孩子的「思考的深度」應該怎麼做?
有些孩子,功課沒什麼問題,寫作也能照著架構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甚至老師也說他「語文能力不錯」。
但作為家長,你仍然隱約感覺到:
- 他好像只是會寫,但還沒真正在思考
- 他能組織內容,但語言裡好像還沒有自己的觀點
- 面對社會議題,他常說不清楚自己怎麼想,只會說老師怎麼說
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會遇到這種狀況
背後成因
鹿角的觀點
改變的方法
你可以參考
缺乏「往下想一層」的機會
我們明白,之所以有這樣的疑慮,背後的成因通常是:
- 「創意寫作課」多是老師在發揮創意,讓孩子在課堂上可以完成作業,但沒有看過的題目,仍然沒有想法、不會寫。
- 許多孩子不是表現不好,而是缺乏「往下想一層」的機會與語言工具。而這正是我們最希望提供的——幫助孩子從寫得出 → 說得清 → 想得深的語文能力養成系統。

促進思考:拒絕公式化的學習
這其實不是孩子不夠努力,而是語言被過度公式化了。
- 以「堆積木」的方式理解寫作:寫作有一定的架構,但這些架構也具有彈性。我們會帶孩子認識「起承轉合」的意義,並且協助孩子們了解有哪些工具可以輔助他們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 陪伴孩子找到適合的表達方法:有些孩子擅長進行概念的聯想、有些孩子喜歡深度的思辨,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會帶著孩子們操作不同的寫作工具,進而認識「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建立對於表達的信心。

不一樣的學習方式:多元的語文素養課程
從「激發表達意願」到「認識議題」的雙向互動
- 我們的語文素養課,不是單向輸出的議題講座,也不是單純套模板的寫作課程,而是:透過精選議題文本,引導孩子從知識背景、價值觀思辨、情境模擬到語言轉化,培養真正能說出自己立場的能力。
- 我們相信,寫作與說話,應該是一個思考歷程的出口,而不是單向輸出的技術結果。這樣的能力,不只是語文能力,而是未來能站穩自己位置的核心素養。

如果你也想解決這個問題
讓孩子從「有想法」到「可以表達」:透過適當的引導,讓孩子漸漸能夠整理自己對世界的觀察,並建立自己的想法。透過老師協助「整理語言」,讓孩子也能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歡迎參考

這個問題造成的困擾
負面效應
改變後的結果
開始行動
孩子可能成為一個能「達到標準」,卻說不出自己的學生
對孩子的影響
- 長期依賴「參考答案」思維,面對開放問題沒有信心、不知道該怎麼想
- 表達能力不扎實,未來無法清晰地傳達立場或影響他人

- 他的句子會變得有層次,而不是只有「為什麼 → 因為」
- 他會對文本產生感受,也會願意問問題、挑戰觀點
- 寫作會開始有「他自己」的樣子,不再只是完成老師的任務
他會獲得的改變:
- 孩子面對不同議題時,能學習有理有據的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再只會躲在大人的背後
- 長期下來,孩子開始能建立自己的「獨立思考系統」,也開始能夠為自己做決定,找到決策背後的力量

讓孩子嘗試閱讀一篇有爭議性的議題文本,並提出「他同不同意、為什麼」,再試著把他的觀點寫成一段話。
這就是我們在「議題表達課」裡每天都在練習的事——思考—組織—表達,成為自己的語言主人。
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會從議題出發,閱讀各式各樣的故事,先從「產生共感」開始,慢慢理解議題的脈絡與思考途徑。

常見 Q&A
我孩子能夠自發性閱讀,也能寫出符合考試標準的作文,「閱讀寫作」課程可以對他產生什麼樣的價值呢?
- 會寫作文,不代表能思考、能判斷。
- 我們不再教「套公式寫作文」,而是幫助孩子從社會議題、文學文本中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語言邏輯。真正的語文素養,是能夠說出觀點、擁有思辨能力與清晰語言的人。
熱門推薦:經典案例分析
看看我們如何有效帶領孩子建立閱讀習慣、引起閱讀與寫作的興趣,陪伴孩子找到表達自己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