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很多,卻寫不出來?
這是許多家長與孩子常見的卡關困境:
- 明明腦袋有很多想法,但一坐下來要寫,就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 不是空白太久,就是寫出來的句子很亂、沒有邏輯,最後連自己都不確定在寫什麼。」
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會遇到這種狀況
背後成因
鹿角的觀點
改變的方法
你可以參考
這樣的問題很常見,孩子不是沒有東西可寫,而是沒有被教會怎麼從「感受 → 結構 → 表達」的歷程。
這個問題通常出現在以下幾個原因:
- 孩子語感不足、語言量太薄,無法從閱讀中吸收表達形式與語詞結構
- 缺乏清晰的寫作結構與組織訓練,導致下筆時完全沒方向
而這一切,都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因為沒有人陪他一步步建構出語言與思考的橋梁。

積木式寫作:建立表達力
我們相信,寫作是一種可以被拆解、可以被教會的技能,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步驟來引導孩子寫作:
- 整理大綱:先釐清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練習簡單扼要的說明重點。
- 釐清不同概念:了解自己的想法後,可以進一步釐清自己的「感受」與「觀點」,把「想表達的重點」找出來。
- 認識寫作工具:從「寫出一個句子」到「寫完一篇文章」,了解自己有哪些寫作工具可以應用,順利把想法表達出來!

鹿角森林的工作
我們從閱讀入手,引導孩子觀察他人的寫作策略,並在每次課堂中練習:
- 如何統整思緒成段落主題
- 如何使用語詞、修辭與結構讓句子更清楚
- 如何寫出讓人「感受到」的語言,而不是只完成作業

如果你也想解決這個問題
讓孩子從「有想法」到「可以表達」:透過適當的引導,讓孩子漸漸能夠整理自己對世界的觀察,並建立自己的想法。透過老師協助「整理語言」,讓孩子也能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歡迎參考

這個問題造成的困擾
負面效應
改變後的結果
開始行動
孩子會覺得「我就是不會寫作文的人」,形成寫作自我否定
對孩子的影響
- 開始逃避表達,不敢說自己的想法
- 寫作變成只求交差、不再有情感或思考深度,語言能力長期停滯

對孩子來說,寫作會變成一種自我理解的過程,不再只是完成作業
他會獲得的改變:
- 能寫出更清楚、更有層次的句子,甚至能與別人討論內容
- 面對議題時,能清楚整理自己的觀點,有自信說出自己的話

鹿角推薦
- 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會一起閱讀各式各樣的故事,並在閱讀的過程中,引起孩子的興趣,並引導他們寫出自己的文章
- 當孩子慢慢習慣閱讀與書寫後,我們會加深語言的分析,透過圈畫、模仿與改寫,建立孩子對語言的主動掌握感,而不是無感地閱讀。

常見 Q&A
我孩子寫作時總是寫幾句就卡住,他是不是沒有天份?
- 不是語感問題,而是結構與內容的轉譯沒訓練過。他可能腦中有想法,卻沒學過怎麼組織成段落。我們會從閱讀入手,教他怎麼把思緒排好順序,再逐句寫出有意思的語言,這就是「語言結構」。
- 寫作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法,透過寫作,我們可以認識自己、思考世界,並將自己的觀點好好表達出來。我們始終相信:只要了解寫作的系統性原則,孩子就不會迷失於空白的稿紙之中,而是會知道該如何把自己的想法確實且有效的表達清楚。
入門、基礎寫作課
看更多有效帶領孩子建立閱讀習慣、引起閱讀與寫作的興趣,陪伴孩子找到表達自己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