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日誌08:112年會考考題分析

目錄

觀察新趨勢:圖表型素養作文來了!

這兩天是112會考考試,昨天會考作文題目公佈,這次的作文題目非常有趣,不只延續去年「不須訂定題目」的規定,更附上圖表,要求孩子就台灣民眾最喜歡的影劇類型統計圖,試著說出自己的觀點。考完試後,有孩子敏銳地說:「這次的作文題根本是學測非選第一題嘛!」

沒錯,這就是素養導向的作文考試方向──不只要有「把資料整理成資訊」的基本能力,還要能夠「從資訊判讀到建立觀點」,並透過「完整的文字」表達出來。

這類型的題目,許多老師都會強調要強化「從輸入到輸出」的能力,希望孩子們能學習判讀圖表,並針對圖表說出自己的觀點,但其實多數學生面對這類型題目時,最困擾的並非「讀不懂圖表」,而是即使看懂圖表了,卻無法理解「該如何從一張圖表,寫出一篇作文」。最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寫不出作文、覺得自己寫不好的孩子,有很大一部份是過去學業表現很優秀、參與作文比賽會得獎的「寫作好手」,卻在面對這樣的題型時感到卻步、不知如何下筆。綜合來說,其實孩子們的問題並不在「看不懂題目」,而是在於看懂題目後,「缺乏觀點」、「不知道該如何針對一題進行分析」,而導致的寫作困難。

這種情況並不只發生在圖表題型裡,過去108年的會考作文考題「青銀共居」、或112年第三次模擬考作文考題「從老屋的重生,我看到……」,不習慣書寫「知性題型」的學生,針對這類型的作文題目皆是抱怨連連,老師們對於這類型作文題目的準備,除了給予一些「應考小秘訣」以外,多也只能建議孩子「多閱讀、多關心時事」,但時事的範圍這麼廣,要能面面俱到,根本是天方夜譚。

孩子的難題:不是看不懂,是不知道怎麼說

因此,這類型的考題實際上並不是在要求學生開始「知識軍備競賽」,瘋狂讀國際新聞或是關注大大小小的時事議題,而是希望孩子們能具備「探究議題」的能力,作文考科已不再要求學生「文情並茂的敘事」,而進一步要求孩子「找出議題的本質,發表自己的看法」。準備這類型作文題的關鍵,在於「找出議題背後的價值光譜」、建立「探究事物本質」的能力。(雪莉的腹誹:很多孩子抱怨說,這次的題目根本在荼毒文科腦的孩子,但這真的是對文科的偏見,文科也是很講究科學研究方法與邏輯性的!)

以這次的作文題來說,考題預設孩子在看到圖表時,應該要去思考:「為什麼台灣的大眾都喜歡觀看動作冒險、奇幻想像」的影劇作品?這類型的作品有什麼特徵?喜歡這些作品的理由是什麼?

從「類型」到「價值」:作文的關鍵在探究

要能探究這些問題,首先要能建立對「類型」的概念,也就是不能只停留在「說出一部電影好看在哪裡」,而是要歸納出「這類影劇作品有什麼特徵、為什麼這類影劇作品特別吸引人」。另外,題目還要求要「結合自己的經驗或見聞」,這也代表你要順應題目進行舉例,舉的例子也不再從自己的親人故事出發,而要透過文字歸納、再現自己曾經觀看過的影劇作品,對很多孩子而言,光這兩件事情,就已經是巨大的工程,更遑論要「寫出自己的感受」,素養導向的作文考題所要求的綜合整理能力,對受傳統寫作教育長大的孩子而言,完全是新的領域。

這其實就是鹿角森林一直以來關注的事情,課綱改變、出題的方向也隨之更改,但在「新教育」的追尋上,每位老師的見解都不一樣。有人推出技術流的寫作課程,認為只要掌握寫作結構、抒情方法,就能寫出好作文,但實際上這套寫作邏輯或許能應用在國小作文比賽中,一到國高中,面對作文考題的推陳出新,仍會出現巨大的斷層;也有人推廣新的寫作方法,認為即使面對多元的考題,仍能建立一套容易操作的模板,但模板之下仍有許多的例外狀況,很難讓孩子們建立更完整的理解。但鹿角森林認為,要能培養孩子「思辨寫作」的能力,應該要從思維的建立開始,透過「提問─追問─轉化─表達」,一步一步帶著孩子們去理解「寫作連貫性的邏輯」、「完整的表達方法」、「議題背後的光譜」,透過有系統地認識近年來最受重視的議題,了解該如何從「駁雜的現實事件中,整理出背後的價值」。

迎向未來:從現在就開始調整寫作觀念

想要了解教改的動向,學測是最好的觀察點,會考題型往往會參考學測的出題方向進行調整。如果想提前準備這些「靈活、考驗學生洞察力」的作文題目,其實從國小階段就該進行調整,對於議題的掌握度也益發重要。

我們長大之後才開始接觸的議題,是陪伴這代孩子成長的元素,而他們要面對的世界更加複雜,唯有從小建立孩子們獨立思考、判斷、表達的能力,才能讓孩子保有一定的競爭力。寫作教育也應該調整過往的腳步,從關注「敘事手法」轉換為「對議題探究、分析與表達」的能力,不只孩子要適應新的素材,就連老師、家長都要拋棄過去學習的經驗,不為孩子設限,而要去擁抱素養教育帶來的震撼。鹿角森林為此設計了一套課程,就是希望讓孩子跨出原本的舒適圈,去認識不同的世界觀點,而這,其實是許多國家的孩子早就在做的事情,讓我們一起努力,陪著孩子們迎向這些挑戰吧!

熱門內容

No data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