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日誌02:徽章

目錄

換個方式定義獎勵:從集點到成就

終於把暑假的第一批徽章們都寄出去了!收到許多孩子和家長開心的分享,對我們而言,這真的是令人非常感動的時刻。一開始在設計課程時,因為擁有多年補教經驗,其實我們都很清楚,補習班最常實行的行銷與控班方式,往往就是透過提供多元化、吸引孩子的禮物,讓孩子來參與課程、保持專注,透過集點換獎品的方式,讓學生願意投入課程、在上課中維持秩序與尊重。

然而,也因為多年的課程經驗,我們看到太多孩子是為了想要得到某種禮物,才願意投入在課程之中,每一次的課程發言,都經過緊密的計算。每一次看到孩子斤斤計較分數、達標後就意興闌珊的神情,我們都不禁自問:這樣真的好嗎?對老師們而言快速又有效率的方法,真的是對孩子最好的決策嗎?

破關式學習:課程也是一場冒險

為了提供孩子學習動機,卻又不想讓學習過程淪為功利的計算,雪莉老師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我們不妨讓每一次課程,都成為一種破關遊戲吧!於是,在開始設計講義的時候,雪莉老師就很堅持中間要留空,再另外印製貼紙,我們希望在每一期課程的最後,可以和孩子一起貼上貼紙,讓課程的結束有一種儀式感,像在封印什麼,或者終於拼上最後一塊拼圖。暑假的時候我們運用寶可夢卡的概念,做了一組的唐代詩人卡,那時便決定,每一期課程就像一個寶可夢道館,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冒險,在克服挑戰以後,能得到不同的徽章,這是榮譽的象徵,也是一段時光的見證。

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藉由這個過程,讓孩子在每一期課程中得以檢視自己付出的程度,並培養孩子的榮譽心,累積分數的過程,並不是為了向同儕炫耀,也不是為了換取更高級的禮物,而是為了學習本身。這是我們最希望孩子理解的事情──我們希望孩子以自己曾付出的努力為榮。

然而,相對的,自製的禮物往往難以激發孩子的熱誠,為了讓這些週邊教具富有質感與紀念價值,本就人力短缺的鹿角森林付出了很大量的時間與心力。不僅設計師勞心勞力協助我們修改草稿直到半夜,我們也在備課、設計課程、批改作文之餘,盡可能找出時間為這些教具包裝、剪裁、裝袋,細緻地與廠商討論各種印刷方案,並拜託許多小幫手撥冗協助,最後才能產出一個小小的成品。在許多補習班都開始熱烈招生的情況下,要維持教學品質、設計教材、協談週邊教具,並產出新的課程構思與大綱……,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想到孩子們開心的表情,我們仍然硬著頭皮做了下去。

能看到孩子們因為見證自己的成長而感到快樂,是我們最幸福的事。

唐詩班的緣起:不被看好的堅持

我們所做的第一個教具,便是鹿角森林的唐詩故事卡。當初為了尋找適合印製唐詩故事卡的廠商,我們在台北淋著大雨東奔西跑,並在印製完成後,一一裝袋、黏貼貼紙,並做出一整期的講義與寄送的信封。不敢說成品有多精緻,但當有孩子回饋「好漂亮」時,我們還是充滿感動,這代表了我們的用心,確實有送到家長與學生心裡了。

事實上,鹿角森林第一個推出的完整班系就是唐詩故事班,也是在課程設計初期,我們最不被看好的一套課程,但我們仍然堅持做下去了。

  會選擇唐詩作為森林的第一套國學課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近體詩是國中課程的第一道門檻,孩子大多會在七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就遭遇到近體詩的考驗,當然古典文學閱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其中關於格律、詩人等等文學典故的知識,其實更加需要長期累積。所以我們想在小學階段幫孩子開設這樣的唐詩課程,不是以背誦詩句為目的,而是更深入地從詩人出發,了解他們的時代與性格,再配合作品認識他們的風格與流派,讓孩子建立更完整的唐詩素養。

讀詩,不是背誦,而是認識詩人

我們知道有許多孩子或許在國小階段都有經歷背唐詩的過程,但大多對於作者,和詩作的內容都沒有認識,只是單純的死背。在鹿角森林的課程裡,我們挑選了足以表現作者個性的歷史材料,配合相關主題的詩作,讓孩子先認識詩人,再理解作品,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明白,這些古人不只是課本上冷冰冰的一筆一畫,而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懂得歡笑、懂得流淚。

對我們來說,在這個暑假發生的真的就是一場充滿驚喜的壯麗冒險。首先因為鹿老師在課堂前會分享認真抄寫筆記的學習單,其中一個孩子完全是自發性地去蒐集了課堂以外的詩人資料,並把筆記抄在學習單上和我們分享,然後出現了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一個特別可愛的孩子告訴诶我們:「上了這堂課之後,我學會了怎麼『上課』,現在不只在鹿老師的課上筆記抄得很好,其它的筆記也都做得很棒喔!」於是大家在一種正向競爭的氛圍下開始很認真寫筆記,有的孩子幾乎把整份投影片都抄寫下來了。課程後段,另一個特別認真的小孩問:「老師,所以筆記是抄得越多越好嗎?」當然不是。但我們想鼓勵的,是孩子們願意自己主動蒐集資料,而且經過消化和剪裁後謄寫下來的這份熱情,我們活在一個太快的世代,惟有透過一筆一畫緩慢的抄寫,才能召喚出文學的火光,才能看見厚重的文字外殼底下的真心實意,也才能碰觸到悠久時光以前那些無比精彩的靈魂。

三期十二堂課:留給孩子成長的節奏

我們把一個學期分成三期課程,每個學期只上十二堂課,因為我們知道孩子也需要休息、沉澱,還有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我希望文學能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希望他們讓生活成為文學的一部分。希望森林的課,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完成的一場冒險,路程或長或短,但我希望每個腳步,都能帶著我們走向更真實、誠懇的自己。

真的很開心,一路走到現在,我們在上個禮拜開始向過去上過課程的家長蒐集課程意見,有正向的鼓勵,也有一些對於時間安排上的建議,每一種真摯的回饋,對我們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勵。很謝謝在這趟冒險中,所有感受過我們真心,並用心回覆我們、給予我們最大支持的家長們。鹿角森林會繼續努力,我們希望能突破「文言文與白話文」的爭議,帶孩子們見證各種時代背景下,歷史中的得與不得、幸與不幸,並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語言開始,但超越語言,所謂的思辨,不正是從超越對立的過程中得以展開的嗎?

回到日常,讓文字點燃生命

這是文學曾帶領我們走過的旅程,我們希望能將文學還給生活,讓意義回歸日常,讓文字點燃我們的生命,成為找回自我的一種方法,這是我們最期待的事情了。

鹿角森林歡迎所有對國文學習感到困惑、不知該如何下手的家長與孩子,歡迎您跟我們聊聊,讓我們為您分擔教養困擾。

熱門內容

No data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