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都能寫了,還學寫作做什麼?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質疑:「現在AI寫文章這麼快又這麼好,小孩還需要學寫作嗎?」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反映了一種誤解:我們以為寫作的目的是「產出一篇文章」而已,但事實上,真正的寫作,是在訓練一個人如何思考、如何判斷、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AI主導的時代,更需要的是能夠分辨、引導、編輯、挑選文字的人。孩子不是要與AI比速度、比華麗詞句,而是要具備辨識好壞、看出語言背後邏輯與觀點的能力。而這一切,都從「寫作」開始。
以下,我們整理了 AI時代更應該學寫作的五個理由,從思考、判斷到語感與觀點建構,說明為什麼寫作,將是未來孩子最需要的核心能力。

一、只靠AI寫作,無法建立穩定的思考結構
在鹿角森林的教學現場,我們經常提醒學生:「不是有了想法才開始寫,而是邊寫邊整理你的想法。」寫作不是結果,是一種思考的方式。每一次寫作,就是一場思想的演練。
當AI能夠幫你寫出一段流暢的句子時,你能否分辨其中的主張與邏輯?你是否能夠指出它的立場、假設與漏洞?如果沒有經過自己的書寫訓練,就無法建立足夠強壯的思維肌肉來進行判斷。
寫作教的不只是寫文章,而是學會如何開始思考、如何發展論點、如何釐清觀點與價值判斷。這些,才是AI無法取代的底層能力。

二、只靠AI寫作,無法培養穩定的語感
你知道「華而不實」的語言長什麼樣子嗎?你能分辨「譬喻」和「比喻」的細節差異嗎?孩子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只是語句美感,更是對文字使用的品味與敏感度。
AI可以模仿語氣、模仿風格,但它不知道什麼語言該在什麼情境出現。
一個沒有寫作經驗的人,面對AI產出的文章很容易「被美感欺騙」,卻看不出文字是否真的有意義、是否在說服、是否站得住腳。而一個習慣寫作、熟悉語感的孩子,才真正有能力從眾多「像樣的語言」中挑出「有力量的語言」。

三、只靠AI寫作,看不出孩子的真實觀點
我們常說:「素養導向不只是吸收知識,而是從吸收到判斷,最後做出輸出。」AI擅長整合資訊,但觀點的形成,必須來自孩子自己對世界的觀察、價值的選擇、經驗的統整。
寫作,是把這一切做出「輸出」的最好練習。
在我們的課堂上,小六的孩子能討論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性別分工的歷史源由、媒體資訊的操作手法……這不是因為他們被訓練成大人腔,而是因為他們寫過無數次:「我怎麼看待這件事?我從哪裡學到這樣的觀點?我還有哪些疑問?」
當孩子會寫,他就開始會想;當他能寫出自己的觀點,他就開始建構自己的價值觀。

四、只靠AI寫作,無法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
我們正處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而AI將這一切加速了。你每天看到的文案、新聞、影片、社群貼文,有多少是AI生成的?有多少內容其實只是在包裝、模仿、販賣?
孩子不可能不使用AI,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能不能判斷AI提供的內容是否可信?是否邏輯通順?是否價值正確?
寫作訓練的過程,是學習提問、拆解與重組的過程。當一個孩子習慣思考「這句話為什麼要這樣說?」「他這麼寫的背後動機是什麼?」「我同不同意?為什麼?」他就具備了成為一個不容易被操弄的數位公民的素養。

五、只靠AI寫作,孩子難以練習如何表達自我
無論科技如何進展,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連結依然來自語言。寫作,正是訓練一個人如何表達自己、如何讓他人理解與感受的工具。
未來的孩子,可能要寫自我介紹給AI看、要寫信說服一個不認識的評審、要寫企劃與別人共創一個想法……他們需要的不只是漂亮句子,而是有溫度、有邏輯、有立場的語言。
而這些,靠背誦寫作公式是辦不到的。寫作能力,是孩子語言力、思考力與連結力的綜合展現。

練習寫作,不是對抗AI,而是成為一個有自我的人
在AI寫作愈來愈普及的今天,學寫作或許不再是為了「比速度」「比記憶量」,而是為了成為一個真正有判斷、有觀點、有語言風格的人。
我們相信:越是科技發達的時代,越要守住人類最核心的能力——思考與表達。
這也是為什麼,鹿角森林的寫作訓練從不只教孩子怎麼寫「標準答案」,而是陪他們練習思考的邏輯、發現的眼睛、語言的溫度與真誠。讓孩子在這個混雜快速的時代,依然能寫下屬於自己的觀點,畫出自己的語言輪廓。
想知道更多的寫作技巧,可以參考:
想知道如何培養孩子寫作,可以看我們的文章:〈作文萬用開頭怎麼寫〉
